编者按:八十春秋砺初心君润宜保,法治为民谱华章。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司法厅庄严成立。八十年来,一代代山东司法行政人用忠诚担当、奋进拼搏,在筚路蓝缕的初创史册和风雨兼程的奋进之路上,镌刻了服务法治山东建设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红印记。为回望峥嵘岁月、汲取智慧力量,在传承中续写法治为民的崭新篇章,“法治山东”新媒体矩阵特开设“我的司法行政故事”主题征文专栏,陆续展播优秀作品,共同重温那些感人至深的司法行政故事,汇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。
司法行政路上的光影与传承
2025年9月,我抱着一摞泛黄的档案盒走进五莲县司法局档案室。木质档案柜散发着陈年纸张的气息,标签上的字迹有的已晕染——“2018年公共法律服务试点”“2020年党建活动记录”“2022年法律援助典型案例”。作为司法局新闻宣传员,我的任务是从这些故纸堆与电子屏的交织中,打捞那些被时光沉淀的故事,用文字串起五莲司法行政的变迁脉络,也照见山东司法行政八十年的初心长河。
展开剩余81%纸页间的温度:老日志里的“笨办法”
第一本翻开的是2018年的《公共法律服务日志》,封皮边角卷起,内页用蓝黑钢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迹。记录人是当时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超:“7月12日,松柏镇王家庄村。驱车1.5小时,展板3块,手册200份。村民围坐老槐树下观望,王大爷问:‘能帮我们要回工钱不?’下午调解李桂兰赡养纠纷,子女躲着不见,约定次日上门。”
日志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照片:土坯房前君润宜保,刘超坐在马扎上,和李大妈核对赡养费数额,身后是抱着孙子的中年妇女,眼眶泛红。旁边备注:“问题解决后,李大妈让孙子给我们递了碗绿豆汤,凉了,但甜。”
这样的日志,档案室里有厚厚一摞。2019年的《法治宣传记录》显示,全县12个乡镇、632个村,一年开展了243场线下宣传,最远的村单程要2小时山路。“村民不爱看,我们就用大喇叭念案例;老人记不住电话,就把服务卡缝在围裙上。”一位退休老所长的话,让纸页间的墨迹突然鲜活起来——那是一个用脚丈量民生的年代,司法行政的“触角”,是磨破的鞋跟、晒黑的胳膊,和一本本记满需求的日志。
电子屏的光芒:新载体里的“巧心思”
转动档案柜的铜把手,一排蓝色档案盒映入眼帘,标签是“2021年智慧司法建设项目”。打开最新的一份《公共法律服务数据分析报告》,屏幕上的柱状图清晰显示:2025年上半年,线上咨询量占比78%,较2018年增长40倍;“法治轻骑兵”巡回服务频次从每月4次降至2次——不是热情减退,而是“线上问需+精准下沉”让服务更高效。
变化的起点,藏在2020年的《党建与业务融合方案》里。那年,局里将“群众需求”定为党建核心课题,年轻党员牵头开发了微信公众号“莲山司法”,最初只有政策解读和咨询入口。2021年,“智慧调解”系统上线,档案里留存着第一份线上调解记录:洪凝街道张王两家因宅基地纠纷动手,调解员通过视频连线律师、村干部,两小时达成和解。当事人在系统里留言:“不用跑县城,手机上就把事办了,真得劲!”
如今,档案室的角落多了台扫描仪。档案管理员正将2018年以来的纸质案卷逐一数字化,“这些老档案不能丢,但现在大家更习惯线上查。你看,输入‘赡养纠纷’,2018到现在的案例全跳出来,调解经验、法律依据一目了然。”指尖划过电子屏,那些曾躺在档案盒里的故事,正以更轻盈的方式走向未来。
不变的坐标:从档案到英模的精神传承
整理档案时,一张2020年的老党员合影滑落。照片里,93岁的抗战老兵李爷爷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,胸前勋章闪着光。旁边备注:“参观本色老党员展览馆,李爷爷说‘党员就是给群众兜底的’。”这句话,后来成了“法治先锋”党员先锋队的队训。
这种精神,跨越时空与更广阔的坐标相连。最近,我在微信公众号转载过全省政法英模事迹:杨宁法官从离婚诉状里读出家暴隐情,把审判庭搬到炕头;新华司法所所长一句“我抱你”,让持械的矫正对象放下戒备;还有临清“大白哥哥”肖云光,为叛逆少年定制帮教方案……这些故事与我挖掘的司法行政档案何其相似!它们共同印证着:司法行政的“方法”在变,从纸页到屏幕,从脚底板到云端,但“坐标”从未偏移——永远指向群众的急难愁盼。
合上最后一本案卷,窗外的阳光正洒在新升级的“五莲县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”上,这台机器能视频咨询、在线申请法律援助,还有深度求索(DeepSeek)AI技术支持,为群众提供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服务。屏幕右下角的“便民、利民”标识被阳光镀上金边,像一颗永不褪色的初心,在技术迭代的浪潮里,稳稳托举着“让群众少跑腿”的承诺。
从1945年山东省司法厅成立,到2025年的数字法治时代;从泛黄日志里的“徒步普法”,到电子屏上的“云端服务”;变的,是技术手段与服务形式;不变的,是档案里反复出现的字眼——“群众”“解决”“温暖”。正如山东司法行政八十年的发展历程,从最初的简陋办公条件到如今现代化的司法行政体系,从单一的法律服务职能到多元化的法治建设任务,变的是形式和内容,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。
作为新闻宣传员,我将继续在这些光影里寻宝:或许是一本写满批注的老日志,或许是一条带着温度的线上留言,或许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。我要让更多人看见:司法行政的变迁,从来不是冰冷的迭代,而是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,把“为人民服务”写在每一个当下。
夕阳穿过档案室的窗户,金光闪闪。我知道,明天会有新的故事等待挖掘,而所有的故事,都指向同一个答案:法治光芒,照亮来路,也照亮远方。(作者:韩婉君)
供稿:日照市司法局
编辑:徐鑫
审核:郝俊平君润宜保
发布于:北京市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